2010, 46(1):1-9.
摘要:[摘要]桃山铀矿田为我国著名的花岗岩型铀矿田,通过对桃山矿田不同类型铀矿化的围岩蚀变 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标高进行系统采集岩矿样品,磨制薄片、光片,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并结合宏观地质 观察和研究,旨在查明桃山矿田与铀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类型、范围、组合、期次、发育程度及其空间分 布规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桃山矿田围岩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树立找大矿、找富矿观念,挖掘与铀成 矿有关的围岩蚀变找矿信息,进而为进一步找出铀矿富集规律、缩小普查勘探的范围、提高找矿效率提 供依据。通过研究,对岩石围岩蚀变以及近矿围岩蚀变水平分带、垂直分带性等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 析和探讨,对该矿田铀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类型、范围、组合、发育程度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最后阐述 了围岩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并认为红化(赤铁矿化)应早于铀成矿期,为铀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富 矿主要与萤石化、硫化物化、硅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密切相关,且近矿围岩蚀变种类越 多、强度越强,则铀矿化越
2010, 46(1):10-19.
摘要:[摘要]通过对前孙家金矿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可知,本区控矿构造型式为成矿前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系统中构造透镜体四周的环边式“X冶型断裂,控矿构造具有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优选性,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表现为左旋斜滑运动,主断裂带上的南西向侧伏构造控制了矿体延深。矿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g、As、Co、Mo、Sn。构造地球化学高值带具有与矿体侧伏方向的一致性。根据控矿构造型式、矿体产出规律、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数值模拟以及Au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因子得分等值线图等方面成果综合分析,提出矿区下一步找矿有利地段有三处:4 号脉的南西深部、2 号脉的南西深部和新1 号脉西侧。
2010, 46(1):20-23.
摘要:岩帽是指富硅的、经受了高级泥化和泥化蚀变的斑岩型热液活动/ 蚀变体系的顶部,在地质环境上位于古地表和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之间,在现今地貌上常表现为突起的块体或山丘,在野外具有醒目、突出的地形特征。许多岩帽构成了斑岩型热液-成矿活动/ 蚀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找矿指示标志,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特别是产出于中、新生代岛弧环境中的岩帽,很可能与高或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斑岩型铜/ 金矿床和次生铜富集带有紧密成因联系。在勘探工作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在初级勘查区内进行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勘查时,要特别重视岩帽的识别。
2010, 46(1):24-32.
摘要:阿希勒勘查区位于额尔齐斯金矿成矿带上,邻近有赛都金矿、多拉纳萨依金矿等大-中型矿床及一些小矿点。矿区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有北东向构造次级构造均对成矿有利。与阿希勒金矿成矿有关的哈巴河岩体金-铜异常显著,在异常的中部已经发现矿体露头。含金矿脉两侧有一定规律的蚀变分带。成矿作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三阶段矿脉的含量较高。矿体的赋存表现为雁行排列或出现在主构造带的弧形断裂内侧或与次级构造的交汇处,矿体有尖灭再现的规律。本文建立的勘查模型,有利于类似矿点的找矿勘探工作。
2010, 46(1):33-40.
摘要:[摘要]诸广矿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碱交代作用广泛发育,碱交代岩与围岩( 正常花岗岩) 对比,Na2 O、K2 O 明显增高,Al2 O3 、Fe2 O3 也增高;SiO2 明显降低,FeO、MgO、CaO 也降低,表明K2 O 和Na2 O被带入。矿物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诸广碱交代岩的长石主要为钠长石与钾长石;绿泥石主要属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黄铁矿有的含铀量较高,据Fe/ S 值属硫亏损型,据S/ Se 值属岩浆热液矿床范畴;云母属白云母及少量铁白云母;铀矿物和含铀矿物的UO2 含量以沥青铀矿较高,钍石较低,铀矿石的蚀变矿物 和造岩矿物有的也含微量铀。碱交代作用既释放矿质又为矿质沉淀创造空间,碱交代岩既提供铀源又是一种有利的成矿围岩。
2010, 46(1):41-48.
摘要:[摘要]栾川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接合部位的东段。在讨论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矿体形态、产状受岩性、构造控制较为明显,分布范围、产状与钙硅酸角岩、矽卡岩的分布范围、产状相一致,受箱状背斜控制;通过成矿阶段划分、成矿温度测定以及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说明三道庄钼钨矿床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均与深部同熔型花岗岩浆有关,成矿物质来源除主要来自深部同熔型岩浆外,在矿液运移过程中可能有少部分地壳物质的加入。同时指出了找矿标志,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 46(1):49-58.
摘要:阿尔山地区处于中蒙边境南戈壁-阿尔山-多宝山钼多金属成矿带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但由于区内工作程度低,多年来找矿一直没有很大突破。笔者结合1颐50000 矿调工作,按成因类型把区内钼多金属矿划分成3 种,并重点对斑岩型钼多金属矿进行详细介绍并与蒙古国南戈壁、黑龙江多宝山类似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重点对区内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本区可能具有找到大型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的潜力,其它2 种类型的钼多金属矿可能具有找到中小型钼多金属矿的潜力。总之,阿尔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2010, 46(1):59-69.
摘要:青城子铅锌矿床是我国北方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赋矿层位下部产出层状矿体,上部产出脉状及不规则状矿体。经过对矿区矿石及岩石的铅、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层状及脉状矿体成矿物质来源相同,主要来自地层。根据矿区内含硫矿物的组合特征、成矿流体的pH 值及含硫矿物啄34 S 分布特征可以推断矿床成因不属于海相沉积成因。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矿床形成后未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成矿流体的温度180 ~280 益,流体成分Na+ >K+ ,Ca2+ >Mg2+ , K+ / Na+为0郾66, Ca2+ / Mg2+为6郾67,(CH4 +H2 +N2 ) / CO2 值为0郾012 ~0郾048,为Na+ – Ca2+ – Cl- 弱还原型溶液,pH 值为6郾31。流体特征与矿区内的花岗岩相差较大,与变质热液有所差异,经流体的氢氧同位素测定,成矿热液具地热水氢氧同位素特征相似。综合研究表明,矿床的成因与区域变质期后局部地区的的混合岩化作用关系密切,由混合岩化作用分异的气水热液与地下水、层间水等混合后沿早期形成的层间滑脱部位和断裂充填成矿,形成了青城子矿田‘下层上脉爷的空间组合。
2010, 46(1):70-75.
摘要: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啄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啄34 S 值为+09 ~ +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啄34 S 值为+32 ~ +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18 O 值为+133,啄13 C 值为12,上部层状矿石白云石的啄18 O 值为+141译,啄13 C 值为22。下部脉状矿石和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206 Pb/ 204 Pb 、207 Pb/ 204 Pb、208 Pb/ 204 Pb平均值分别为182241、155245 和382289;上部层状矿石中黄铁矿的206 Pb/ 204 Pb 、207 Pb/ 204 Pb、208 Pb/ 204Pb 平均值分别为180692、155020 和381232。从下部脉状矿石到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的啄34 S值、206Pb/ 204 Pb、207 Pb/ 204 Pb、208 Pb/ 204 Pb 平均值逐渐降低,啄18 O 值和啄13 C 值等逐渐增高。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揭示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性。
2010, 46(1):76-84.
摘要:[摘要]北祁连奥陶纪典型的塞浦路斯型铜矿床均产出于北祁连山弧后盆地的蛇绿岩中,西段石居里矿床赋存的蛇绿岩带生成环境为近弧的弧后盆地扩张脊环境,东段猪嘴哑吧矿床赋存的蛇绿岩生成环境为近陆的弧后盆地扩张脊环境。东西段构造环境差异导致北祁连山东西段塞浦路斯型铜矿在矿体形态和成矿元素富集程度上存在差异。西段以柱状、似透镜状为主,东段以透镜状为主;成矿元素上东段相比西段更富锌和硫。硫同位素分析,两段均为海水中硫酸盐和玄武岩中硫酸盐混合沉淀结果,东段比西段海水混入程度低。Pb 同位素研究显示,Pb 主要来自幔源。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西段石居里以海水成因为主,而东段猪嘴哑吧则为火山热液流体成因,成矿温度均为中低温。
2010, 46(1):85-92.
摘要:[摘要]兰坪盆地的演化受控于盆地所处的构造背景,经历了中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陆内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的拗陷盆地、白垩纪的前陆盆地、古新世-中新世的走滑盆地。盆内成矿与盆地性质密 切相关,陆内裂谷盆地阶段是重要的成矿期,具热水沉积矿床特征;拗陷盆地阶段多形成铜多金属矿床;前陆盆地阶段为喜山期的成矿作了物质准备;走滑盆地阶段,由于推覆构造活动强烈,深部流体和浅部红层中的盆地流体的混合,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质,并就位于构造圈闭中,形成如金顶铅锌矿等大型矿床。
2010, 46(1):93-101.
摘要:[摘要]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是北山成矿带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床,作者运用矿田构造分析思路,综合利用重力、遥感、矿床勘查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控制该矿带–矿田–矿体的不同级次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形成演化,厘定出4 级成矿构造:斜切弧的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了公婆泉铜矿、勒巴泉铜矿、红柳沟铜矿、419 铜矿等构成的矿集区的展布,公婆泉铜矿田–各矿区–各矿段的分布分别受控于代表岩基–岩浆柱或浅部岩浆房–热液通道的一、二、三级环形组构,各个热液通道内的矿体至少呈深浅两层矿体群出现。类似的环形构造FV1 – 10 及外围是公婆泉铜矿田重要的找矿靶区。
2010, 46(1):102-112.
摘要:[摘要]克拉通边缘岩浆侵位及其相关的浅层构造变形制约,不仅是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浅部响应和表现,而且是从克拉通活化发展到造山作用的物质和事件记录之一。通过对燕山东段盘山花岗岩岩体周缘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结合40Ar/39Ar 热年代学测试和分析,提出盘山岩体侵位前、侵位时其上覆岩层的构造演化过程:三叠纪末(210-200 Ma) 盘山岩体侵位前,燕山中东段受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马兰峪复背斜和蓟县逆冲断裂;盘山岩体侵位于先期形成的马兰峪复背斜南翼,并侵蚀了蓟县断裂;蓟县断裂的后期再次活动截切了盘山岩体的周缘向斜。岩体及同缘构造的相互关系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的中生代早期岩浆形成于强烈的克拉通活化后一个由挤压变形向相对平静期转化的阶段。
2010, 46(1):113-119.
摘要:[摘要]为探讨炭窑口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对其产出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原岩为钾质细碧岩,属碱性火山岩,富集轻稀土和不相容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和相容元素(如Nb、Ta 和Ti),具有与火山弧基性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稀土元素分配型式表明其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幔。通过构造环境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火山弧造山带。
2010, 46(1):120-127.
摘要:[摘要]通过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普晴锑金矿勘查区中的实施,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值为Au 710-9 、Sb 1010-6 、Cu 20010-6 、As 3010-6 , 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结合地层、岩性等有利控矿因素综合评判主成矿元素异常、元素组合异常圈定4 个找矿靶区,确定了各靶区的主要找矿矿种,对各靶区进行了必要的山地工程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实践证明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在本区是有效的,认识到在当前老矿区外围找矿中成矿元素弱异常、多元素组合弱异常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在此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步骤。
2010, 46(1):128-131.
摘要:[摘要]影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矿产资源的主要因素包括项目所在国资源/ 储量标准、法律法规、许可获得、地方关系等。国际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所在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等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因素也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研究和熟悉这些因素,有利于中国企业成功开发海外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国际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建议。
2010, 46(1):132-136.
摘要:钻孔漏失是钻进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大宝山钼矿区地层条件复杂,多以软硬夹层和岩石裂隙为主,地下水丰富,局部漏失比较明显。为了解决该区域地层钻孔的漏失问题,笔者在分析地层及现场工艺条件后,提出并设计了脲醛树脂水泥球堵漏方案。经室内评价性实验,确定了以水泥、脲醛树脂、酒石酸等为主要原料的现场堵漏配方,该方案初凝和终凝时间比较短,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水泥球在酸性条件下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减少浸泡条件下堵漏材料的分解,配比材料经济。通过现场漏失钻孔段的实际堵漏验证,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大量漏失的问题,减少了辅助作业的时间,降低了工程成本。
2010, 46(1):137-141.
摘要:冲击回转钻进是一种提高硬岩钻探效率的有效方法,实现冲击回转钻进的关键设备是冲击器。针对现有液动、风动冲击器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可充电电池组为动力的新型电磁式孔底冲击器的设计思路。详细介绍了新型电磁式孔底冲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冲击器的控制系统、电磁驱动部分及电池组供电方案等关键设计技术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新型电磁式孔底冲击器能够克服液动、风动冲击器的众多不足、优点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2010, 46(1):142-146.
摘要:[摘要]在对矸石堆积体地质条件、结构特征和已有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堆积体产生变形的机理和潜在破坏模式,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矸石堆积体的变形特征和破坏规律进行模拟,确定潜在滑动面位置和形态,分析各种工况下矸石堆积体的稳定性,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防治矸石灾害的对策。实例研究表明,在强降雨的条件下矸石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在堆积体的后缘存在局部失稳的可能,采用削方压脚、排水及挡墙等综合治理方法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010, 46(1):147-152.
摘要:[摘要]饮水困难区一般来说是指对于安全的饮用水源的获取存在困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 国中部、西部的部分地区和华北的局部地区,在西北部情况尤为严重。虽然导致区域饮水困难有多方面 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因素在大多数地区还是首当其冲的。从水文地质的角度来看,一些饮水困难区即所 谓贫水区,表现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不清,地下水在时间、空间上 变化较大等特征,难以用传统的地质方法与常规的地球物理方法找到。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与科学技 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与新技术被引进到地下水勘察工作中来,在一些饮水困难区,甚至被认为是无水 区的地方找到了地下水。而依托先进找水技术的综合物探方法找水模式也已初具雏型,并且在实践中 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饮水困难区的地下水勘察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托。
2010, 46(1):153-159.
摘要:[摘要]地电化学法是一种借外加电场作用,将呈活动态的金属离子迁移到特制接收装置,收集并分析接收器上的电解物,可发现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异常,从而达到找矿和评价目的的一种找矿方法。利用地电化学法在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钙质层覆盖区的Challenger 金矿和Kalkaroo 铜金矿进行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上述已知矿体的剖面上均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而同时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无异常显示。表明利用地电化学法在南澳大利亚干燥近沙漠化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在Challenger 金矿区外围及深部进行了找矿预测,发现了3 个有利的成矿靶区,并经工程验证发现1 个金矿体,获得了相应的金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0, 46(1):160-164.
摘要:[摘摇要]在瞬变电磁法(TEM)中,矩形线圈的自感参数主要用于局部导体晚期瞬变电磁场的等效 计算和接收线圈固有过渡过程计算以及瞬变电磁仪器研制。目前,在瞬变电磁法教科书中,单匝矩形线圈自感计算公式都是近似的。本文通过积分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及正方形单匝线圈自感的精确表达式以及正方形单匝线圈自感的近似计算公式。经计算,目前使用的近似公式与精确公式相比误差很大,当回线边长为5m 时,误差最小为-39郾2%,最大为238郾85%;当回线边长为200m 时,误差最小为-58郾87%,最大为219郾33%。本文推导的单匝正方形线圈自感近似公式与精确公式相比误差很小,当回线边长为5m 时,误差为0郾4%;当回线边长200m 时,误差为0郾26%。
2010, 46(1):165-174.
摘要:[摘要]刚果(金)的铜矿带以赋存于新元古代沉积岩中的铜-钴多金属矿床为特征。根据矿体赋存地层的不同,矿带内自下向上共发育6 层矿体。最主要的两个层状铜-钴矿体主要赋存于下Roan 群Mines 亚群(R2)之中,其一位于Kamoto 组底部(R 21),构成下部矿体;另一位于Shales dolomitic 组(R22)底部,构成上部矿体。第三层矿体呈透镜状赋存于Roan 群Mines 亚群Kambove 组(R 23)中底部。第四层矿体赋存于Roan 群Dipeta 亚群Kansuki 组(R 3郾3)内,为局部层状矿化。第五层矿体位于Nguba群Likasi 亚群顶部(Ng 13),为局部的铜多金属矿化。第六层矿体位于Kundelungu 群Plateaux 亚群中,为次生富集的铜多金属矿化。这些矿床(体)根据矿化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层状、次生富集和脉状三个类型,其分布严格受地层控制,并与卢菲莲造山期挤压构造密切相关。层状铜-钴矿床主要分布在由Mines 亚群组成的逆冲岩席边缘的山脊部位,而次生富集、脉状矿床从Mines 亚群到Kundelungu 群都有发育,多出露于逆冲岩席内部的山脊与线性构造的交切部位。
2010, 46(1):175-182.
摘要:[摘摇要]文章在系统总结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堪苏祁铜钴矿床严格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罗安群为初始矿源层,形成于距今880Ma ~750 Ma 年间,成矿温度在153.2 324.2 益之间。同生成岩成矿期后构造变质作用对矿床进行了热液改造,造成钴矿化叠加与局部富集。韧(脆)性剪切带良好的透水性、充沛的降水量、适宜的温度以及巨大的时间跨度,使矿床次生氧化作用极为充分,矿床铜氧化物含量为87-74%,钴氧化物含量为93-56%。矿床成因类型属与韧(脆)性剪切带关系密切的同生沉积-热液改造型。
2010, 46(1):183-190.
摘要:[摘要]谦比希铜矿床产于中南部非洲赞比亚-刚果(金) 铜钴成矿带内,为该成矿带内一典型的铜矿床。为了建立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并寻找该类矿床,本文从区域地层、区域构造、矿床地质特征和 矿床成因等方面着手,对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床勘探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与国内同类型大型-超大型矿床在矿床建造、后期改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该类型矿床在成矿时-空分布、容矿岩石、控矿构造、成矿条件、矿床的后期改造方面的问题讨论。
联系地址:北京 邮 编:101300
编辑部电话:010-56991317(郝情情);010-56991320(陈伟军)
版权所有 ©《地质与勘探》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